中医有两个方面,一个是体,一个是用
中医有两个方面,一个是体,一个是用。二者之间相互贯通,相互影响。
“体”指的是中医所内涵的道,就中医人而言,就是中医人的境界与素养;而“用”则是中医理论指导临床实践的方方面面,包括中医治病的理法方药(针灸)、中医养生的理念与做法等等。
今时我们学习中医,往往偏重于学习中医的理法方药,这都属于术与层次,也是“用”的方面。作为一个中医人,我的体会是,中医的“用”是最接地气的,当然要学,而且一定要学好学透,这样才能用中医实实在在地帮助他人。但是,中医的“用”是依赖于“体”的,或者说,只有在“体”的层面上去学习并实践“用”,才能最大限度地帮助他人,可以更好地利他,从而实现我们中医人的人生价值。
我认为,中医是一门极为高深的学问,中医内涵着天地之道,这是关乎生命与人生观的学问体系。所以,学习中医不要仅仅拘泥于学点治病的术法,而更重要的是,借学习中医来提升精神境界,来磨砺身心修养。
进一步说,中医的“体”绝不仅仅是指导临床的,中医的“体”更是指导我们做人做事的,让帮助实现我们人生价值的。所以,作为中医人,要想更高层次地掌握中医的“体”,那就要有大的心量。
我的观点是,心量越大,对于中医的“体”的体会就越深,也就越能指导中医的“用”,也就能在中医上有更大的成就。这里的心量,可以理解为胸怀、发心、利他精神。
试想,周总理为什么读书?他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们又为什么而读书呢?是为了找份好工作,为了多多挣钱,还是为了更多地帮助他人呢?
心量不同,成就不同。学习中医即是如此。纵观历史上的中医大家,无一不是心量大的人,他们不但时时不忘初心,而且一心帮助病人, 甚至不收费,有时还倒贴钱给病人,正因为如此,所以,他们成就了医名,甚至千年不衰。显然,这样的人对于中医的“体”的领域境界极高。
所以,如果我们的初心是成就名医,或者是借实践中医来实现人生价值,那么,我们就要有一个宽宏的心量。一旦心量扩大了,那么志向也就有了依附,只要坚持下去,锲而不舍,数十年努力,就一定可以有所成就。
虽然我们只能在医术上来判断医生的水平,但我认为,真正的明医其医术是体现其医德的,换句话说,其“用”的境界越高,其“体”的境界也就越高。所以,要想提高医术,就要在“体”上多下功夫。
曾有年轻人问我,为什么自己学医多年了,自觉医术也不错,但为什么就是没有病人呢?我的回答是:别人不会无缘无故地不信你,如果别人都不信你,那就说明你给了别人不信你的理由。所以,行有不得,皆反求诸己。应该自我反省,而不要总是怪别人不理解你。
若从体用来分析,我们在学校里学太多的“用”,但光有“用”还不够,还需要在“体”上提高。只有“体”的境界提高了,才算是真正有了水平。若自以为医术很高明,那不过是自欺欺人,或者只是一种自我错觉,以为自己达到了某个境界而已。
所以,扩大心量,提升自己的中医素养和德行,这才是在中医上取得大成就的最正确方法。舍此,都是偏门。(董洪涛)#中医#
文章来源:《中医杂志》 网址: http://www.zyzzzz.cn/zonghexinwen/2021/1019/17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