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6种常用中药药量大揭秘,
中医不教的秘诀在于量。同一种药物,有时剂量不同,主要治疗作用也不同,临床效果会有很大差异,有时甚至会产生相反的效果。
因此,深入研究药物用量与疗效的关系,是发挥中药疗效、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环节。
1
麻黄
麻黄性味淡温,性辛温。可达到皮肤表层,走经络,祛风邪,祛寒毒。剂量应该很重。
如果天气寒冷多风,用10~15克。常用的有麻黄汤和小青龙汤。
如果是风寒湿痹,用15~30克入桂枝芍药知母汤、五福麻心桂姜草汤,用量少则效果不佳。
若寒邪深入少阴、绝阴,藏于筋骨之间。如不能用麻黄、广归,用量宜清淡,3~5克,如养和汤。
老年男性有大量麻黄,怀疑会引起癫痫发作,但这种副作用可用于治疗儿童遗尿症。与益智人、芡实、金樱子、莲子等补肾品相容。
2
柴胡
不同剂量的柴胡具有非常不同的临床效果。 《药华医》:“柴胡性淡清,主行散,味微苦,主泄泄。若用二三毫,可散皮……若用不足三四穴,可升可沉。”
若用于退热,用量要大,15~30克,如柴格解热汤、柴胡大元汤、小柴胡汤,用量过轻达不到解热作用。
若用于疏肝解郁,用量适中,10~15克,如逍遥散、柴胡疏肝散、龙胆泻肝汤等。 用量用量过大,会使肝气泄出过多,效果适得其反,损伤阳气肝阴。
养阳气,少量即可,一般不超过6克,如补中益气汤、生辰汤等。 用量过大,会削弱人参、黄芪的气功,直接影响气阳之效。
3
选择
《辨证论治》:“升麻少用加气,多用加血。” 少量升麻可升阳,引起皮疹。
若用于治疗慢性腹泻、脱肛、子宫脱垂、崩漏、崩漏及其他气虚下沉、风疹、麻疹等症,则用量宜少,补中益气汤、聚元煎、生鲜汤、升麻、葛根汤等3~6克。
重能深入血液,达到凉血解毒的效果,如治疗痈肿疮毒、热毒血痢等热毒征,用量宜大,可常用15克以上,如升麻汤、麻黄升麻汤等。
若用于治疗一般阳明胃肠郁热证,用量宜适中,10~12克,如清胃散、普济消毒汤等。
4
抢火
《本草汇言》:“强火能达到四肢,疏通血管,透邪,散风寒风湿。故溃疡证能泄毒,溃筋;用其治疗羞涩、清涩、肿痛难治;风证治功能障碍、惊厥、癫痫、麻痹。
身轻而不重,气清而不浊,味辛而散,性欲不止,所以上头下下。足,蔓延至四肢,以隔煞气。并且。 "
所以如果用于风寒外感,10-15克,如九味强火汤;如用于风湿病,用量应增加,15-30克,如除风石强火汤、强火生石汤等。
若用于痈疽引毒、溃烂生肌,或用于脾虚行脾健胃行气,用量宜轻,以示指导,让药行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以升阳益胃汤、强火透骨汤为指导,3~6克。
5
黄芪
黄芪具有“量少则滞,量大通过”的特点。如无虚,用量一般为10-20克,如归脾汤、生鱼汤、十全大补汤等。
固表止汗治汗证,黄芪用量30克,如气虚自汗玉屏风散,阴虚盗汗当归六黄汤。
黄芪用量30-40克,用于治疗气虚下沉、崩漏脱肛、脏腑下垂。治疗腹水及下肢水肿,黄芪用量40-60克。
如补中益气汤可治疗脾虚、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等气虚郁症,聚元健主要治疗气虚郁滞、血虚失血、死气沉沉等症。杨。
治疗气滞痹痛,黄芪用量一般从30~60克开始,逐渐增加,如补阳还五汤。
同时,黄芪对血压有双重调节作用。若用于低血压,黄芪用量不宜超过15克。如果用于高血压,黄芪的用量应在15克以上。
6
红花
《药华仪》:“红花,善经,是行气血之药,能降也补,各有妙义。如果用三四块钱以上,会太辛辣,使血散。
同苏木精化瘀,合桂皮止经,佐桂芍药治疗全身或胸腹气血刺痛,此作用导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来源:《中医杂志》 网址: http://www.zyzzzz.cn/zonghexinwen/2021/0712/14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