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生大医 ——记漯河股骨头专科医院院长闫三
2018年10月27日上午,天朗气清,暖阳普照,曲响乐鸣,天地一片祥和,随风飘荡的彩旗以及红彤彤的舞台背景,把漯河股骨头专科医院装扮得格外喜庆。
“叫三毛的人,一般在我们生活中接触的不多。一提起三毛,大家都会想到张乐平的小说《三毛流浪记》中的三毛、台湾女作家三毛,而今天我们拍摄的戏剧电影《三毛行医记》中的三毛,是一位72岁的漯河中医骨病专家闫三毛,本片以其求医、学医、从医之路为时间脉络,一生苦寻中医真传……”伴随着著名导演刘一的开场白,国内首部以真人真事创作的当代中医题材豫剧电影《三毛行医记》开机仪式,在这里隆重登场。
闫三毛何许人也?为何以他为原型拍摄一部豫剧电影?带着这些疑问,记者来到漯河股骨头专科医院,一探究竟——
有条汉子不认命
采访他真难!他每天都在全国各地分院忙碌,一个月在漯河的时间只有两天。在一个阴雨天,好不容易“逮住”他,还是在他查看病房的路上。闫三毛快人快语,第一句话就说:“很惭愧,我只不过做了我应该做的。”
然而,采访开始后,闫三毛却一下子沉浸在遥远的人生往事之中……
1946年,闫三毛出生在河南省漯河市朱庄村,兄弟四人他排行老三,母亲给他取名叫三毛。闫三毛4岁丧父,家境贫寒,幼小年纪,既要干活,又要读书。12岁那年,天降灾祸,不知因何右腿疼痛,不能行走,中断学业。
为了治病,母亲变卖家里所有值钱的东西,带他去过不少地方,可病还是越来越严重,右腿竟出现8个流脓淌水的小洞,最后被确诊为多发性骨髓炎。家里实在拿不出钱给他治病,闫三毛只好呆在家里终日卧病在床。每当疼痛来袭,性格倔强的闫三毛只能咬紧牙关,强忍呻吟。
面对病痛的折磨,闫三毛心陷绝境,不能自拔,两次自寻短见,幸被及时发现。母亲抱着他痛哭一场,说道:“三毛啊!只要娘有这口气,就要治好你的病。”从那以后,闫三毛下定决心活着,倚着双拐,四处寻医,每天伴随他的是一把替他宣泄心中悲苦的板胡。
他暗暗发誓:假如他的病有朝一日能被治好,他要倾尽余生,拜师学医,悬壶济世,为的是让世上所有与他患有同样骨病的人不再遭受此罪。
艺不学成誓不归
苍天不负有心人,1965年,19岁的闫三毛经表兄引荐,在当时的漯河市搬运医院遇到他生命中的贵人——老中医刘殿清先生。
闫三毛一瘸一拐来到刘殿清的住处,掀开衣裤,“嘭”的一声跪在老人膝下,哭诉着被病魔摧残的多年痛苦经历。老人忙扶起闫三毛,仔细诊断病情,安慰他说:“孩子,没事的,能好!”刘殿清开了一个方子,抓药炮制,熬制膏药。经过精心治疗,闫三毛终于重获健康。
闫三毛真是太高兴了,整天围着老人,执意叩拜恩人为师,他想学习治病救人的真本事,为所有像他一样患骨病的人解除痛苦。老人见他心诚意笃,说道:“三毛你念书少,但悟性高,人品好,今天就破例收你为徒。”于是,刘殿清先生向他口授亲传治疗骨髓炎、骨不连的临床经验,并送给闫三毛一个记有验方的小本子,就这样俩人竟成“忘年交”。
一年后,老人撒手人寰,闫三毛一边务农一边习医,有点闲钱就买书买中草药,按照老人的教导,在家支起锅,熬制药膏。为了观察把握药膏的黏度和色泽,他把自己穿的裤子剪成一块块椭圆形,在上面烙饼似的贴满药膏。他闻讯十里八村有患骨病的人,主动登门送药,不收一分钱。母亲非常理解儿子的心情:“这是行善事,娘乐意。”她把家里仅有的一头猪卖了,支持儿子帮人治病。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来求闫三毛看病的人络绎不绝,他被村里推为“赤脚医生”,从此踏上行医之路。
为了钻研医术,闫三毛将人体206块骨头比照《人体解剖图谱》熟记于心,从硬啃《千金方》、背诵《汤头歌》开始,边治病边学习,收集民间药方,结合自己多年患病生涯的切身体会,在刘殿清老先生原方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和完善。
“我只是站在中医老前辈的肩膀上,在几千年来中国医学文化宝库里寻找到的药方而已,我将秉承‘悬壶济世 医者仁心’的中医精神,用一流的医德多做善事,用百姓的口碑来确定自己的行业位置。”闫三毛说话中气十足,声音浑厚,充满激情。
患者康复后给医院送来了感医匾
以公益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2017年12月28日,由人民日报社指导,民生周刊杂志社、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等单位联合主办的第五届中国民生发展论坛暨第十一届国际公益慈善论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
文章来源:《中医杂志》 网址: http://www.zyzzzz.cn/qikandaodu/2020/1210/550.html